分享是幸福的!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Kinect 應用

Interactive Puppet Prototype with Xbox Kinect from Theo Watson on Vimeo.


Emily Gobeille 及 Theo Watson 這兩位高手,拿了 Kinect 來跟動畫結合,進而創造出一些有趣的虛擬布偶劇場;他們透過 libfreenect Kinect 驅動軟體套件跟 ofxKinect 來作為改機的軟體基礎,讓小改過的 Kinect 能夠追蹤手肘、手腕、拇指、指尖等部位,來定義、操作基本動畫骨架的動作,隨後再將動畫物件(例如影片中的大嘴鳥)套上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饅頭手


芝加哥大學和康奈爾大學所製作的這隻萬用機器手成功的實作了哆啦A夢的饅頭手:藉由一個暗藏玄機的氣球體,這隻機器手可以拿起任何他碰的到且大小上握的住的東西。方法說起來也很簡單:首先在這個氣球裡填滿...咖啡粉(咦?),然後在球體碰到並包住物體時,把裡面的空氣抽出─這樣可以讓咖啡粉和氣球都暫時呈現固體狀,提供的力道足以拿起物體。至於要放開時也很簡單,把氣充回去就好了。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back to childhood



studio olgoj chorchoj 的新作品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Seaswarm


這些名為「Swarm Robotics」的機器運用MIT所開發出來的油水分離技術,透過投入約5000部的器材之下,估計將可在一個月內的時間內將海面上的油污清理乾淨。MIT的油污分離技術是透過一條面積約為5*2平方公尺的輸送帶,同時帶子上佈滿著密密麻麻的網孔。透過這些輸送帶快速地傳動,進而將吸滿油污的海水帶進機器內部,接著再透過類似衛生紙吸油的原理將油污進行分離,最後再將還原的海水排放。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一包要等一個月?

「雜誌一個月(半個月、一星期)才有一本可以看」,這個規則在紙本的世界是成立的。只要你準時出刊,讀者不會有任何「非份」的期待;不過這個規則拿到網路上是行不通的。網友習慣的是即時更新的內容,就算做不到即時更新,最好也要一天更新好幾次。
從這角度來看,用 iPad 這種和電腦相去不遠,隨時可接收即時更新內容的裝置來看月刊、周刊,讀者能忍受嗎?
業者會說:我做內容就需要這麼多時間啊,要做這麼漂亮的版面,放這些互動影片,給我一個月都拚得要死,怎麼可能像網站一樣更新那麼快?
我覺得折衷的方式也許不是批次作業--月刊、周刊都是批次作業,一次做好一堆內容後,一次丟給讀者一堆東西。
相對來說,網站就不是批次作業,而是序列作業,只要有新的內容就丟出來,讀者一次雖然只看到一點點內容,但是經常可以看到最新的東西。
雜誌會採批次作業,其實是因為受到實體世界印刷、運送和販售的限制,不得不如此。在虛擬世界沒有這些限制,所以電子雜誌其實也沒有必要繼續維持這種出刊節奏。
像想一下,如果iPad上的電子雜誌App只是一個閱讀器,內容會不斷更新,每次打開都有新的內容出現的話,會不會比較對?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Yves Behar 談如何設計會說故事的物品

Paul Bennett: Design is in the details


同理心, 感同身受的設計.
如何設計出感動的設計, 體驗它並從中找出問題就對了.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Malcolm Gladwell: What we can learn from spaghetti sauce


人們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我們可以先運用設計師的創意本能發想很多很多的想法, 之後再來問users並有評比, 針對評比歸納幾大類別, 這幾類就有可能是users最想要的. 記住, 不同users有不同喜好, 針對目標users而對症下藥就對了.
設計不要走安全的路, 因為最安全往往是最危險的路. 要remarkable!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Flipboard

FlipBoard 看起來就像一本真正的雜誌,只是內容並不是由任何單一媒體供應,而是由你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的朋友提供。FlipBoard 會自動把朋友在 FB 和 Twitter 上分享的網站、圖片或影片收集起來,透過軟體的重新編整,變成類似雜誌風格的版面呈現出來。因為每個人在 Twitter 和 FB 上有不同的親朋好友,大家隨時都在分享許多新的內容,所以每次打開 FlipBoard 時,看到的內容也都是最新的內容。

在 Twitter、Facebook 等社群網站上,我們會看到許多親朋好友推薦的內容,像是親朋好友分享正在看的網頁、或是上傳並分享給相片或影音等等。不論這些內容是由親朋好友自己產生的,還是別人產生的,它和一般內容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些內容都是由親朋好友所分享或推薦的。基於親朋好友和自己可能會有較陌生人更多的共同興趣或共同關注,因此這些內容的「相關度」會比一般由單一媒體提供的內容更高,更貼近我們的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社群內容」。

使用者大量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分享或消費這些社群內容,但是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界面,並不是為消費社群內容而設計的,這對社群內容的消費來說並不友善。

首先,不論是 Facebook 和 Twitter,訊息的排列邏輯是依訊息的時間新近度來排列,而不是依照訊息的重要性(Facebook的人氣動態有考慮訊息的相關性,但排列的大原則仍是時間)。不論是CNN的重大新聞,例如某地被外星人侵略的第一手照片,還是你朋友在捷運看到一個妹拍下來的照片,在 Twitter 和 FB 上的呈現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但媒體卻不是這個邏輯。媒體的邏輯是重要的新聞要佔較大的篇幅,訊息的新近度則不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 Twitter 和 FB上,我們看到的內容分享,多半只是連結;特別是 Twitter,受限於訊息長度,往往連完整的連結都不能放,只能放個看起來不知是什麼的短網址;FB 稍好一點,起碼可以看到標題、縮圖和一點引言,但無論如何,你都得點一下那個連結,才能看到內容。所以社群內容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並不能直接消費,中間仍有一些操作步驟要做,這就構成一些內容消費的障礙。FlipBoard 看起來像是這些問題接近完美的解決方案。首先,它用雜誌的版面來解決社群內容呈現的問題。FlipBoard 取得你的社群內容後,會利用演算法決定每則訊息的顯示方式,對你可能比較重要的訊息(例如較多朋友 retweet 或按讚、由互動較密切的朋友分享等等),會用較大的篇幅顯示,這就符合傳統媒體呈現訊息的邏輯。另外,FlipBoard 會預先取得內容的標題、引言和縮圖,所以即使你的朋友在 Twitter上分享時,只放了一個連結,你還是可以在 FlipBoard 上預覽他分享的內容,不需要自己連去該網站。

網路使用者在消費內容時,其實已經愈來愈依賴「內容代理人」,但誰來扮演內容代理人的角色?其實一直在換人做做看。第一代的內容代理人當然就是入口網站,例如 Yahoo!奇摩新聞,因為聚合了大量新聞媒體提供的內容,使用者無需自己造訪各個新聞網站,就能看到大量新聞內容;在便利性的考量之下,直到今天 Yahoo!奇摩新聞的流量都遠超過合作媒體自身官網的總合。

第二代的內容代理人就是搜尋引擎。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自己需要的內容,而不是在大量內容中大海撈針。

這兩個世代的內容代理人,都將內容原始來源的媒體一步步推向邊緣;媒體不再自己完全擁有最主要的閱聽人,而是逐漸變成這些代理人的「內容代工者」。這些代理人只需要部分內容,和內容無關的就被濾掉,例如廣告和活動訊息等等。(但媒體網站也可以因為這些代理人的推薦連結,得到更大的流量。)

第三代的內容代理人變成社群。社群成員彼此分享內容的連結,再透過社群網站來交換並消費內容。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內容消費型態的巨大力量:分享到 FB、Twitter 或噗浪上的連結,往往會帶回三五倍甚至更高的連回點擊,也因此幾乎所有內容網站不約而同都加上分享到社群網站的按鈕。

像 FlipBoard 這樣的社群媒體成為主流之後,社群做為內容代理人的力量將會進一步加強;媒體產生的所有內容會有更大的比例必須先經過社群的「篩選」,才會抵達閱聽人處。所以媒體本身不可避免會更加成為單純的內容生產者,廣告與無關內容的訊息就更容易被濾除,因為那不是社群想看的東西。

我很擔心媒體會因為這樣而關上大門,就像 Rupert Murdoch 的新聞集團對 Google 關上大門一樣。

但是,新的內容閱讀價值鏈中,做為內容生產者的傳統媒體,是不是注定要變成利潤微薄的代工業者呢?我想也未必一定如此。一種可能是發展出合理的拆帳模式,內容聚合者提供廣告拆帳給內容提供者,一如 Yahoo! 在美國發展出的廣告結盟關係;另一種可能是在這麼龐大的社群中找到分眾商機,以更專業的內容來服務願意付費的閱聽人和廣告主。

另外,媒體也必須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產生的內容更容易為社群所樂意分享。我們已經看到社群分享的力量,但這力量加上 FlipBoard 這類軟體的幫助,有可能放得更大。屆時哪個媒體更能擁抱社群,對社群更加開放,就能從社群身上得到更大的回饋。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要用再"搖"的電池


科學家們還在不斷研究如何讓電池耐力更久、電量更強的方法,但日本印表機大廠–Brother 卻是反其道而行,研發出發電量極小( 10mW ~ 180mW ),但只需要搖一搖就能供電的 AA/AAA 電池。是的,我們不必奢望這種電池能夠用在高耗電的相機、遙控汽車、或是打鼓小兔上頭,但用在偶爾才會用到的遙控器上頭卻是相當合適。至於對整天攤在沙發上,唯一的動態活動就是按遙控器跟吃洋芋片的沙發客而言,或許另一個產品會更適合他們,不過,Brother 的產品可以直接相容於現有產品,賣相應該相對好上許多吧!

PIXELS

PIXELS by Patrick Jean from ONE MORE PRODUCTION on Vimeo.


PIXELS is Patrick Jean' latest short film, shot on location in New York.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Bicycle concept


英國地蒙佛大學(The De Montfort University )21歲畢業生Kevin Scott設計,他在英國倫敦的 New Designers展上獲得了500英磅。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Ten One Design


Ten One Design 開發出來當你用不同的用力度壓下去的時候,會在電容 面板上產生出不同大小的「足跡」,而這個資訊可以轉換成筆跡的粗細資訊。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LifeBroad


遠大 的這款 LifeBroad 手機很特別,橄欖球的外型,硬體規格也很主流,3.5 吋 1,600 萬色 TFT 彩色螢幕,320 x 480 像素解析度,支援 GSM 850/900/1800/1900MHz 四頻並可升級至 4G(這個應該是噱頭),支援 MP3、WMA、AAC、AAC+、eAAc+ 檔案播放,300 萬像素數位相機,支援多點觸控,有 Wi-Fi、藍牙、GPS 導航功能,容量可擴充至 16GB。

雖然這些規格看起來 MTK 都能勝任,但是 LifeBroad 最大的賣點是加入了空氣品質檢測儀器功能,可以顯示溫度、濕度與粉塵,同時宣稱接近零輻射。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AUO多點觸碰透明螢幕


透明的螢幕不算太新鮮 -- Samsung 就在 CES 上展出過 -- 但 AUO 在 Display Taiwan 上展出的這個螢幕卻是支援多點觸控的,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不只顯示區是半透明的,連周圍的框都是透明的。AUO 表示目前的計畫是除了將小尺寸的螢幕用在手機上之外,也可以做出約 7" 左右的尺寸,供汽車導航使用。這種螢幕有可能直接做在擋風玻璃裡,也可以用手指直接在螢幕上操作。

太陽能傳導窗戶


和平常直接做在玻璃裡的太陽能板不同,這個太陽能發電窗戶是利用擴散和導光的原理,將光線導到窗框裡的太陽能板上,所以玻璃本身除了像毛玻璃那樣有點霧霧的之外,看起來和一般玻璃是沒兩樣的。上圖這麼大一片大約能提供 2W 的電力,推動電風扇和一些小 LED 燈泡還沒有問題,大一點的可以到 6、7W,如果是朝向南面的窗戶的話,早上出門前開始充電,晚上回家筆電都差不多可以充飽了。玻璃的霧度可以選擇,當然霧度愈高光的穿透率就愈低,發電效率也就愈高。或許客廳可以選用霧度低的玻璃,浴室就用霧度高的吧!目前暫時沒有上市日期。

Aggressive Maneuvers for Autonomous Quadrotor Flight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訊號分享器」,把電視訊號轉換成網路封包、然後再經由無線寬頻分享器發送,只要連上網路的電腦就能夠看電視,省去佈線麻煩、也不必再額外買電視棒或電視卡,一舉數得。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Touchable 3D



先在 Webcam 上裝一片偏光鏡,讓螢幕出來的正常方向的光線進不了 Webcam 裡,接著在螢幕上裝一塊透明的膠狀物質。當膠狀物質受到擠壓時,從後面透過來的光線會受到扭曲,偏離原本的偏振方向,便能穿過本來阻擋光線的偏光鏡,在 Webcam 的畫面中形成一塊發亮的部份。將發亮的部份的位置再和電腦螢幕對上,就知道膠狀物質是在什麼位置受到什麼樣的變形了。

在實際效果上來說,這樣等同於在螢幕上裝上一個觸控螢幕,而且是有「柔軟彈性觸感」的觸控螢幕。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0/03/23/weird-japanese-tech-again/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augmented-reality maps

Maps上加入了時間軸還有立即影像的概念. Super good!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Synaptics Fuse phone



Synaptics Fuse 推出的概念機,有內建一堆sensor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城市脈動...



台科大學弟的作品....真的很棒!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piano stairs

alerm

The Softness of Things: Space+Experiment

rent-a-dog


tim hunkin 除了是個是個節目主持人和聰明的工程師以外
更是個有趣的發明家
他做了很多投幣式的遊戲機
主題都有別於一般遊樂場所見
大多都模擬著一個情境或場合
像以下這個就是個讓沒有狗的人可以體驗溜狗的感覺
"主人"必須跟著跑步機的節奏走
狗在聞垃圾時 跑步機上的輸送帶移動的非常緩慢
但當它看到另一直狗時 輸送帶會開始加快 主人必須跟著狂追
從下面的螢幕還可以看到狗眼中所看到的世界

The speaker will loud it's voice to get the owner's attention

TOKUJIN YOSHIOKA: HERMÈS (TOKYO) WINDOW DISPLAY

scoreLight


Ishikawa-Komuro Laboratory開發的雷射追蹤技術,分析平面圖像的顏色,對比,曲率,角度與材質等參數,然後轉換為電子音樂的聲音,讓我聯想到海綿寶寶的某一集,當風吹過海綿寶寶的空洞時,會產生出吸引水母的奇異音樂…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IFSR(Interpolating Force-Sensitive Resistance)


(壓力感應及彈性)



根據 cnBeta 的報導,Touchco 這家公司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叫做: IFSR:Interpolating Force-Sensitive Resistance,真是個落落長的名字。不過這一款技術在去年可是轟動了所有的 Multitouch 界,並請榮登了 SIGGRAPH 2009 的 Technical Paper,也在 E-Tech 上面展出。筆者去年在會場上面看到了此裝置,只能說,真是前途無量! 依照作者的 claim,實作成本非常地低,每平方英呎竟然只要 10 塊美金! Wow! 這麼薄的 Touch 界面,竟然這麼便宜! 那這就意味著未來的所有你所看到的 Surface 幾乎都可以變成 Touchable 了! 實在很期待這樣子的未來啊!

Google phone NEXUS ONE


http://www.google.com/phone/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Happy New Year ...

Jack & Tiffany say "happy new year" :)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