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幸福的!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利用手持溫度提供電能的手電筒 from T客邦

一位加拿大的15歲少女Ann Makosinski,發明了一種利用手持溫度便能提供電能的手電筒,為人體可穿戴式設備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Makosinski說,我們周邊環境中有太多被浪費的能量,她一直渴望找到辦法去將它們利用起來。於是她想到了用帕爾貼片去產生電能。

其原理主要來自「熱電效應」——不同的金屬導體(或半導體)具有不同的自由電子密度,當兩種不同的金屬導體相互接觸時,在接觸面上的電子就會擴散以消除電子密度的差異。而電子的擴散速率與接觸區的溫度成正比,所以只要維持兩金屬間的溫差,就能使電子持續擴散,在兩塊金屬的另兩個端點形成穩定的電壓。
所以她選擇用導熱性良好的鋁作為接收空氣溫度的那一端,依靠其和體溫的差距來產生電能。通過計算,Makosinski發現利用這種方法,從熱的一端(手)到冷的一端所產生的電量已經足夠運行一個能提供照明的LED等的能量了。但問題在於,其產生的電壓不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Makosinski決定自行改造帕爾貼貼片中的電子回路,在數個月的查閱資料和不斷地實驗下,她終於完成了一個可以提供足夠電壓的回路。
根據測試報告,這種方式產生的電能能在5~10攝氏度的環境下產生可用且穩定的電能,在20攝氏度時其電能就不太穩定了。不過即使如此,Makosinski的設計想法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例如,我覺得可以未來也許可以採用太陽能+體溫充電的方式為手錶充電,白天利用太陽能,夜晚沒有陽光,溫度下降時可以用體溫充電。希望有一天,這種想法會成為可能。利用手持溫度便能提供電能的手電筒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過度自信是創業者的通行證-轉自inside.com

我有時候看《非誠勿擾》(編按:中國的交友節目),會覺得似乎每個男嘉賓都想創業,但他們很可能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據統計,中國大學生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只有 2.4%。我沒有辦法查到這個統計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是公司能盈利就叫成功?還是公司能上市才叫成功?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數字都太低了,要知道買福利彩票(編按:中國類似樂透的遊戲)中獎的機率都能超過 6%。不過就算在美國開公司,失敗的可能性也大於成功。統計顯示,美國的一家創業公司在五年後還繼續生存的機率是 48.8%,而十年後還繼續生存的機率則是 29%。有趣的是,這個生存機率幾乎不隨時間改變,也就是說不管這個公司是在上個世紀的 70 年代成立的,還是 90 年代成立的,不管你成立的時候正好是經濟繁榮還是衰退,你未來的生存機率都是固定的。
至於那些「時勢造英雄」的新興產業中的公司,因為一窩蜂的進入市場,失敗率可能更高。按照 Tim Harford 的《調適:為何成功總是源於失敗》這本書的說法,汽車工業剛剛興起的時候,美國大約有兩千家汽車企業,其中存活下來的只有 1%。
所以如果你要創業,儘管我內心充滿了祝福,但我的理性預測卻是你會失敗。
創業者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明明知道很可能失敗卻還要做下去。這些人成功不是因為他們善於計算機率,而是因為他們過度自信。馬克思曾經引用過 P.J. Dunning 於 1860 年的《Trade’s Unions and Strikes》一文中的一段話,他說:
如果有 20% 的利潤,資本便活躍起來;如果有 50% 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 100% 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法律;如果有 300% 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下一切罪行。
馬克思說的是非常高水準的資本家,若是有點穩定收入的一般人,是不會為 50% 的利潤而鋌而走險的,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談創業只不過是葉公好龍而已。
心理學家對人性有一個基本認識,叫做「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人們在面對機率相同的選擇時,相較於獲得,往往更看重、更在意損失。它甚至可以被推廣到更普遍的情況:我們對失敗的恐懼超過對成功的渴望。在《快思慢想》這本書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介紹了一個經典的實驗:
我們簡單地透過拋硬幣來決定輸贏。如果正面朝上,你就輸給我 100 塊錢;如果反面朝上,你就贏了我 150 塊錢。你願意賭一把嗎?
我們可以想想這個賭局,輸贏的機率分別是 50%。你如果決定要賭,預期收益將是 -100 × 50% + 150 × 50% = 25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連賭一萬把,你可以預期贏得 25 萬元,非常不錯的買賣。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只賭一把,一旦輸了你就會輸掉 100 元錢,當然贏的話可以贏得更多,然而你畢竟面臨輸錢風險。如果按照資本家的思維方式,這個賭局等同於你拿 100 元投資,其平均獲利率是25%。有多少資本會像馬克思說的那樣為了這個利潤「活躍起來」呢?
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家曾經找不同的人群做過無數次這個實驗,或者這個實驗的變形,結論都是一樣的:絕大多數人不願意冒這個風險。事實上,想要說服大多數人願意去賭,你必須把贏的報酬提高到 200 元。也就是說在人們的心目中,損失 100 元就好像贏得 200 元一樣重要。這還是一、兩百元的小錢,考慮到心理學家通常沒有多少經費,他們大概沒做過賭注是 100 萬元的大規模實驗,但我們可以想見人們會要求一個更高的報酬率。人們很樂意花一、兩塊錢買明知道中 獎機率很低且預期收入為負的彩券,但是賭注一旦增大,哪怕預期收入是正的,也只有亡命之徒或者資本家才願意玩。
現今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很多人樂意把手裡的錢透過房地產或股票的方式投資,哪怕冒一點風險也無所謂。但我們完全有理由擔心這個局面不會長久,因為亞裔的本性似乎是非常不喜歡風險的。例如大前研一《低智商社會》中介紹的,現今的日本人就非常不願意冒險,可能因為是受到 1980 年代經濟泡沫破滅的打擊。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只知道存錢而不敢投資,哪怕日本銀行實行零利率,人們還是存錢。可能在某些人眼裡看來,銀行實行零利率是對老百姓智商的侮辱,但日本人明明知道外國銀行的利率更高,也不願意把錢轉出去存。
我曾經看過幾集江蘇衛視的《非常了得》,幾個演員分別說出自己的事蹟,而節目來賓的任務則是擔任參賽者,判斷他們說的是不是真的。如果說對了,可以獲得一個旅遊的獎勵。最低檔的旅遊是去香港,再來是普吉島,更高檔的可以去到歐洲和杜拜。在我看的這幾集中,所有連過兩關的參賽者全都選擇了放棄下一關,直接去普吉島了事,而理由則是「我已經去過香港了」。在這些參賽者看來,過了一關還要過需要理由,而過了兩關但不想再闖了則不需要理由。美國的類似過關節目中,參賽者通常都是勇往直前,如果最後不是輸贏涉及幾十萬美元,他們很少放棄,從來沒見過才過兩關就放棄的。所以我認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裔,和西方人相較之下是更不愛冒險的,也許是土地文化與海盜文化的區別吧。
人的一生面臨著一個風險理論和抉擇:如果你一輩子謹慎小心,什麼事情都謀定而後動,你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去;而如果你勇於承擔風險大膽嘗試,你可能失敗並輸的很慘,但也可能非常成功。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更冒險一點好,還是更謹慎一點好呢?
 
根據 2011 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答案是冒險更好。生活中有自信的人、不自信的人和過度自信—高估自己能力的人,過度自信的人會嘗試去做一些比他們更有能力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但卻往往能夠僥倖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們比能正確評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在這篇論文中兩個政治學的研究者,英國的 Dominic D. P. Johnson 和美國的 James H. Fowler,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他們設想出一個每個人憑自己能力爭奪資源的世界,假設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力值」,以及一個自己對自己能力的「評估值」,那麼過度自信的人的自我評估值顯然大於實際能力值。在這個世界裡的遊戲規則如下:任何一個人面對一份資源時,都可以選擇是否「爭奪」這個資源。
  • 如果你選擇要搶這個資源,而剛好沒人跟你爭,那麼這個資源就是你的了,你在進化中的「適應值」就會增加 r。
  • 如果你選擇搶,而有另一個人也選擇搶,那麼就會產生衝突。衝突的結果是每個人都會損失適應值 c,但那個能力值高的人將會獲勝並因為獲得資源而增加適應值 r。也就是說在衝突中取勝的人獲得的適應值是 r-c,而失敗的人白白損失適應值 c。
  • 每個人根據對自己能力的評估值和對周圍其他人能力的判斷(這個判斷也可以與其他人的實際能力不同)來決定是否參與爭奪。
整個遊戲被設計成進化模式,那些獲得更高適應值的人將會有更大的存活和生育機會。研究者進行了幾十萬次實驗,結果發現只要獲勝獎勵一定程度的大於衝突代價,也就是在 r/c > 3/2 的情況下(正是馬克思的引用中的 50% 利潤!),那麼在進化中活到最後的全是過度自信者。
這個結果是可以理解的。過度自信者的競爭策略就是不在意結果先做再說。如果恰好沒人跟你搶,不就直接贏了嗎?就算有人要搶,也許他們還不如你。當那些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還在苦苦地計算得失機率的時候,過度自信者已經捷足先登了。這個模型充分解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女最後落在各方面條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裡,也許還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在歷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輸給蠻橫的少數民族。
這樣說來,這個世界屬於愛冒險的人,它的運行規律適合那些不會瞻前顧後的人。那些過度自信的人的失敗次數也會比一般人更多,如果要死的話會死得非常快。但是只要他們沒死,只要他們還在繼續嘗試,那麼他們最終成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賈伯斯小時候第一次開公司要賣電路板,他的合夥人沃茲尼克表示反對,因為他合理地判斷根本沒有那麼多人會買,公司不可能賺錢。但是賈伯斯說:「好,就算賠錢也要開公司。在我們一生中,這是難得創立公司的機會。」換句話說賈伯斯的創業決定根本不是精心計算出來的,而是為了創業而創業,為了冒險而冒險。這種玩法居然沒死,這似乎不能用來解釋賈伯斯目光遠大,而是證明了他的運氣。而運氣,本來就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follow m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