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幸福的!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iphone programmimg...
Windows環境:
http://www.iphonetw.net/books/unofficialdev/cygwintoolchain
stanford課程:
http://www.stanford.edu/class/cs193p/cgi-bin/index.php
工具:
http://developer.apple.com/iphone/program/develop.html
http://www.iphonetw.net/books/unofficialdev/cygwintoolchain
stanford課程:
http://www.stanford.edu/class/cs193p/cgi-bin/index.php
工具:
http://developer.apple.com/iphone/program/develop.html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Paper
AutoTopography : what can physical mementos tell us about digital memories
Current techn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capture hu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related to everyday experiences. Despite this,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identify and manage mementos - objects which are directly meaningful to their memories. Among the millions of objects people encounter in a lifetime, few become such reminders of people, places or events. We report fieldwork where participants gave us a tour of their homes describing how and why particular objects become mementos. Ourfindings extend the existing digital memory literature...
這篇研究目的是說, 實體世界中, 如何透過設計來當人們看到,摸到, 聽到, 聞到...等運用不同感官接觸到真實的物件(文中所謂的紀念品)時, 讓我們產生當時背後那段扣人心懸的故事或是記憶. 如同文中所提到的, 當我們看到一隻泰迪熊,它就是一個記憶的trigger(觸發)符號, 讓我們回想起某個人,某件事......等.
延伸閱讀:
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1357054.1357065&coll=portal&dl=ACM&type=series&idx=SERIES260&part=series&WantType=Proceedings&title=CHI&CFID=39816906&CFTOKEN=69685604
Current techn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capture hu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related to everyday experiences. Despite this,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identify and manage mementos - objects which are directly meaningful to their memories. Among the millions of objects people encounter in a lifetime, few become such reminders of people, places or events. We report fieldwork where participants gave us a tour of their homes describing how and why particular objects become mementos. Ourfindings extend the existing digital memory literature...
這篇研究目的是說, 實體世界中, 如何透過設計來當人們看到,摸到, 聽到, 聞到...等運用不同感官接觸到真實的物件(文中所謂的紀念品)時, 讓我們產生當時背後那段扣人心懸的故事或是記憶. 如同文中所提到的, 當我們看到一隻泰迪熊,它就是一個記憶的trigger(觸發)符號, 讓我們回想起某個人,某件事......等.
延伸閱讀:
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1357054.1357065&coll=portal&dl=ACM&type=series&idx=SERIES260&part=series&WantType=Proceedings&title=CHI&CFID=39816906&CFTOKEN=69685604
同事Fiona給的一篇報導~癌細胞最愛吃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
癌細胞最愛吃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 2008/3/18
住在 美國加州 擔任『藥劑師』已近30年的親人 Amy Huang 傳過來的重要保健資訊。希望有助諸位親朋好友及同事們的身體健康。 請您一定要看: 癌細胞最愛吃『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然後,癌細胞就開始吃『您的身體』啦!如果您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把癌細胞養得肥肥壯壯的,保證癌細胞會很高興吃,但不會說謝謝。而且,連您的身體也會一起吃掉。也許還可以讓您散盡家產及痛不欲生,而罵它忘恩負義。當然,它會說:是您自作自受,活該啦! 所以呢……. ~~ 為了自己的健康,請詳細閱讀以下的說明 ~~ 以下的內容摘錄自 "疾病的形成與防範"一書,作者為洪山本博士 (新加坡營養學博士) 首先令我們好奇的是何以微波爐有害?倘若有害,為什麼政府不回收呢? 有個很有意思的比喻,或者可比擬這個情況,當你將一隻青蛙放上一個開著大火的熱鍋時,牠會立刻跳走,但如果你用一根蠟燭慢慢燃燒加溫,剛開始時,青蛙並不覺得有任何燙感,但逐漸的等到牠覺得熱了,想跳走時牠的腳已被熱鍋黏住了,再也無法跳走。 如今微波爐就像那根蠟燭,使用它的人就像那隻青蛙,什麼時候會被黏住,或許是十或二十年之後,但遲早有可能被黏住。 在醫院中輸血, 需將從冰箱拿出的血加以溫熱才可輸入人體 ,曾有護士為了急救病人節省時間,使用微波爐加溫血液,一輸入體後病人立即死亡,以後醫院中嚴格規定,絕不可用微波爐去溫熱血液。 專門調製給嬰兒服用的奶粉, 盒上說明文字,明白寫出絕不可用微波爐去煮熱 ,因為它會破壞所有的營養。 有關微波爐所引起的各式傷害 ,蘇聯人作了許多研究,例如:
(a) 肉類微波後 會產生一種致癌物d-NitroSodienthanolanines。
(b) 微波過的牛奶、水果、麥片,會將其中的氨基酸轉化為致癌物。
(c) 蔬菜微波後,會將植物生物鹼(Plant Alkaloids)轉化成致癌物。
在蘇聯、德國、瑞士等國家,對微波爐造成人體傷害方面,作了許多研究。 有人問,如果微波爐有害,何以政府不制止它的使用? 乃因它所造成的傷害,不是短時間內立即可看到可能是在二十年以後才顯現出來,除非有專業研究員,在實驗室作實驗來證實。而在美國,一切研究以利益為前導,對無利可圖的事,是沒有人去作研究的。這個國家以科學掛帥,最優秀的人才都做了工程師,只講究效率、效果,卻不去管後果。在美國癌症也比其他國家領先,高居第一位。為保護大眾利益作研究的團體幾乎沒有,都是為大公司牟利而研究。 比較上,在英國社會學系都是最優秀的精英分子,稍次者才去當工程師,由於當政者資歷背景的差異,在美國為公眾利益而不求牟利的研究,是無法和其他一些國家比擬的。 根據蘇聯、德國、瑞士等國家所作對對微波爐的研究,發現有許多負面的結論:
(01) 它破壞腦組織。 腦的傳播是靠磁波,微波爐處理過的食物,如長期食用,會中和腦磁波,使腦退化,磁波短路,此為長期副作用。
(02) 微波爐食物,除了有致癌物之外,它還產生一堆不能為身體所吸收利用的不知名副產品。
(03) 長期食用微波爐食物,使男女荷爾蒙分泌量減低或改變。
(04) 微波爐食物的副產品,是長期而永久性的殘存於人體內。
(05) 食物中礦物質,維生素及營養大量減少,或改變成致癌物,以及許多不能為身體所分解的合成物。
(06) 微波爐烹煮的食物,使蔬菜中的礦物質,改變成會破壞人體的自由基。
(07) 微波爐食物能引起胃癌,有些胃癌及腸癌,皆與吃太多微波爐食物有關。 這或許解釋了何以美國人近些年來,患直腸癌的比例如此迅速增加。
(08) 長期吃微波爐食物,易使身體產生大量癌細胞。
(09) 長期攝取微波爐食物,由於其中營養已被破壞,將使身體免疫系統出問題。
(10) 這樣的食物,終將使記憶退化,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定,且理解力降低。
住在 美國加州 擔任『藥劑師』已近30年的親人 Amy Huang 傳過來的重要保健資訊。希望有助諸位親朋好友及同事們的身體健康。 請您一定要看: 癌細胞最愛吃『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然後,癌細胞就開始吃『您的身體』啦!如果您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把癌細胞養得肥肥壯壯的,保證癌細胞會很高興吃,但不會說謝謝。而且,連您的身體也會一起吃掉。也許還可以讓您散盡家產及痛不欲生,而罵它忘恩負義。當然,它會說:是您自作自受,活該啦! 所以呢……. ~~ 為了自己的健康,請詳細閱讀以下的說明 ~~ 以下的內容摘錄自 "疾病的形成與防範"一書,作者為洪山本博士 (新加坡營養學博士) 首先令我們好奇的是何以微波爐有害?倘若有害,為什麼政府不回收呢? 有個很有意思的比喻,或者可比擬這個情況,當你將一隻青蛙放上一個開著大火的熱鍋時,牠會立刻跳走,但如果你用一根蠟燭慢慢燃燒加溫,剛開始時,青蛙並不覺得有任何燙感,但逐漸的等到牠覺得熱了,想跳走時牠的腳已被熱鍋黏住了,再也無法跳走。 如今微波爐就像那根蠟燭,使用它的人就像那隻青蛙,什麼時候會被黏住,或許是十或二十年之後,但遲早有可能被黏住。 在醫院中輸血, 需將從冰箱拿出的血加以溫熱才可輸入人體 ,曾有護士為了急救病人節省時間,使用微波爐加溫血液,一輸入體後病人立即死亡,以後醫院中嚴格規定,絕不可用微波爐去溫熱血液。 專門調製給嬰兒服用的奶粉, 盒上說明文字,明白寫出絕不可用微波爐去煮熱 ,因為它會破壞所有的營養。 有關微波爐所引起的各式傷害 ,蘇聯人作了許多研究,例如:
(a) 肉類微波後 會產生一種致癌物d-NitroSodienthanolanines。
(b) 微波過的牛奶、水果、麥片,會將其中的氨基酸轉化為致癌物。
(c) 蔬菜微波後,會將植物生物鹼(Plant Alkaloids)轉化成致癌物。
在蘇聯、德國、瑞士等國家,對微波爐造成人體傷害方面,作了許多研究。 有人問,如果微波爐有害,何以政府不制止它的使用? 乃因它所造成的傷害,不是短時間內立即可看到可能是在二十年以後才顯現出來,除非有專業研究員,在實驗室作實驗來證實。而在美國,一切研究以利益為前導,對無利可圖的事,是沒有人去作研究的。這個國家以科學掛帥,最優秀的人才都做了工程師,只講究效率、效果,卻不去管後果。在美國癌症也比其他國家領先,高居第一位。為保護大眾利益作研究的團體幾乎沒有,都是為大公司牟利而研究。 比較上,在英國社會學系都是最優秀的精英分子,稍次者才去當工程師,由於當政者資歷背景的差異,在美國為公眾利益而不求牟利的研究,是無法和其他一些國家比擬的。 根據蘇聯、德國、瑞士等國家所作對對微波爐的研究,發現有許多負面的結論:
(01) 它破壞腦組織。 腦的傳播是靠磁波,微波爐處理過的食物,如長期食用,會中和腦磁波,使腦退化,磁波短路,此為長期副作用。
(02) 微波爐食物,除了有致癌物之外,它還產生一堆不能為身體所吸收利用的不知名副產品。
(03) 長期食用微波爐食物,使男女荷爾蒙分泌量減低或改變。
(04) 微波爐食物的副產品,是長期而永久性的殘存於人體內。
(05) 食物中礦物質,維生素及營養大量減少,或改變成致癌物,以及許多不能為身體所分解的合成物。
(06) 微波爐烹煮的食物,使蔬菜中的礦物質,改變成會破壞人體的自由基。
(07) 微波爐食物能引起胃癌,有些胃癌及腸癌,皆與吃太多微波爐食物有關。 這或許解釋了何以美國人近些年來,患直腸癌的比例如此迅速增加。
(08) 長期吃微波爐食物,易使身體產生大量癌細胞。
(09) 長期攝取微波爐食物,由於其中營養已被破壞,將使身體免疫系統出問題。
(10) 這樣的食物,終將使記憶退化,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定,且理解力降低。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宜蘭蘇澳行...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台北當代的”超介面”數位藝術節

桌面上的投影概念是即時的,傳遞某間辦公室某個人的即時情況,老闆藉機觀察上班打混的員工諸如此,滿足一下偷窺慾也不為過。 水杯上方有滴管,每隔一段時間會滴水至水杯,並且同時產生漣漪(下方的投影螢幕)。此作品是運用自然的媒介和科技所做的結合。

天空、花、草作連結,當手滑過花梗時會發出聲響,仰望上方藍天彷彿就在你頭頂,有讓人錯身徜徉在海芋花叢中的感覺,輕輕的風吹過花叢便會發出悅耳的聲音,讓人心情為之放鬆。展場的設計相當用心,將花的高度設計在170CM左右,觀眾觸碰時濟不會動會花蕊之部分,且可以看見發出微光的花,在此同時也抬頭看見藍天白雲。

舞蹈本身的視覺美感成分相當需求,而作者卻嘗試把所有可能影響視覺感官的元素都拆除(服裝、皮膚等等),將舞者的肢體動作純以人體內的電子分布的量化呈現,展示了舞蹈或肢體動作赤裸裸的一面。而人與人之間接觸所激起的電磁效應更純粹的顯示人際交互作用時所激盪的巨大能量,可說是一件相當赤裸大膽的互動作品。

有別於一般機器作品僵硬的移動方式,加入漂浮元素之後的飛行船彷彿有了生命。"好可愛唷~"、"我也要餵我也要餵~",追著飛行船跑的參觀者幾乎把他們當作生物來看待,人機之間毫無隔閡,完美的詮釋了"超介面"這個主題。
擷取至:http://spatialinteraction2008fall.blogspot.com/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Making Things Talk

和電腦硬體溝通!
Through a series of simple projects, this book teaches you how to get your creations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by forming networks of smart devices that carry on conversations with you and your environment. Whether you need to plug some sensors in your home to the Internet or create a device that can interact wirelessly with other creations, Making Things Talk explains exactly what you need.
Physical Computing

和電腦硬體溝通!
Perhaps you are a sculptor who would like different sounds or videos to play based on how someone touches your sculpture, or a dancer who wants a knee bend to cause bells to ring. Maybe you are a sociologist who needs to log how many people pass a street corner. Or maybe you just want your window blinds to be automatically lowered in the afternoon if it's hot outside. Regardless of your background or technical experience, this site is designed to help make a more interesti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computer world.
創意是一種習慣

這本 Tryla Tharp 寫的書
是用生命寫成的
你當然可以把它當成想要貪心地馬上變成有創意的祕笈
可是
我從頭到尾都沒有這樣一絲想法
我只是一再讚嘆
一個用生命投入舞蹈藝術的人
她講出來的話多感人啊!
對照之下
我們又何嘗不是懦弱地活在虛幻的象牙塔內
聽過一個勇敢又有智慧的靈魂的話語
你就瞬間不同了
你就不可能去滿足於那些較低的頻率
就不可能再像夢遊的人追逐禁錮自己一生的枷鎖
沒有創意的事就像沖過的咖啡粉一樣
失去了味
而你會發現自己竟然被催眠成
可以每天喝沖過淡而無味的咖啡卻願意為此
用整個生命的代價來品嘗
一杯回沖淡而無味的
甚至不能稱為咖啡的黑濁液體
最後 送給從不閱讀的台灣人一句崔拉夏普的話:
"我為了自我成長而閱讀
我堅信人的現狀和五年後的樣子
取決於兩件事:
你遭遇的人和你讀的書"
走近你的書櫃
工作和學校的書不算
五年來你看了什麼書?
五感行銷 - 高橋 朗

為什麼有些商品,就是會「不知不覺」地給它買下去?折扣還是銷售萬靈丹嗎?錯,顧客更在意的是感性!
感官力量大,會「說故事」的商品才能滿足顧客!
Q:什麼是五感行銷?A:能夠滿足嗅、視、味、聽、觸五種感官知覺的行銷手法。大量銷售的方式已經不復存在,讓消費者置身在商品的故事中,引發共鳴才是最有效的利器。
Q:說故事跟賣商品有什麼關係?A:好故事有強烈的訴求力,刺激你所有的感官。把使用商品的情境變成故事情節,腦海中就會浮現故事的場景,就可以想像聽到的聲音,甚至聞到空氣中的香氣,嚐到媽媽的味道。
Q:什麼樣的情況最適合五感行銷?A:體驗經濟的時代來了。當產品相似度越來越高,能夠涵蓋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與觸覺,觸發更多交互作用的商品,就越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訂閱:
意見 (Atom)